互联网交换中心的前世今生(Internet Exchange,IX)

创云数据官方 其它相关 2019-03-06 165,998 次浏览 没有评论

Internet即互联网,本质上由各自独立的无数大小不等的网络互联组成,这些网络之间如何互联、如何互相通信?无非两种方式,通过更上一层级的ISP转发自身网络路由(IP Transit),以及互相合作建立各自网络之间的直接连接(Peering),其中第二种方式又有两种实现形式,两家运营商之间之间建立直连电路互联,或者众多运营商之间通过互联网交换中心(Internet Exchange Point, IX)实现网络互联。

路由转发(IP Transit)一般指影响力较低的网络运营商通过更高层级的运营商将自己的AS号码和IP地址广播到整个互联网,一般而言需要支付较高的带宽购买费用;

Peering(对等互联)一般指网络影响力相当的运营商之间建立的免费对等互联,互相共享网内内容、保障两个网络间的通信,同时在降低绕行较高层级运营商网络流量的同时降低网间结算成本。因各自网络层级不同的原因,在少数情况下也有Paid Peering的情况发生。

在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大潮中,互联网交换中心(IX)正担当日益重要的角色

互联网交换中心(IX)源于各家运营商的网间互联需求,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,并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,当前全球的IX大约有700个,美国、欧洲、亚太地区是IX集中地,其中美国的Equinix IX、欧洲的AMS-IX、LINX、DEC-IX是行业知名的交换中心,亚太地区最大的IX是位于香港、由香港科技大学运营的HKIX。

IX的基本规则是成员之间免费互联(Peering),IX平台按占用端口数量收取端口使用费。现实中,高级别的运营商(Tier 1, Tier 2)与低级别的运营商(Tier 3, Tier 4)互联时普遍采用收费模式、高级别运营商之间大多以直连链路互联而不愿意接入IX,低级别运营商之间的流量需求并不太大,导致IX模式发展较慢。

随着互联网更加多元化,以及互联网内容公司的崛起(互联网公司、CDN公司、IDC公司等),各层级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直接互联可以显著提升网络质量、降低双方带宽成本,近几年IX迎来了更大的发展,预计大型互联网公司通过IX直接向宽带用户提供服务将成为主流模式。

海外的IX一般都由独立的第三方(非电信运营商)建设运营,有非盈利性的(如香港中文大学运营的HKIX),也有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IX(如AMS-IX),共同的特点是中立性和独立性,不受任何一家电信运营商的控制和制约

国内的IX互联网交换中心起源于21世纪初,当时政府推动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三地建设了互联网交换中心,供不同运营商之间实现网络互通和流量交换,但因电信、联通、移动网络的垄断性质和封闭性,不愿意与其他运营商实现对等互联,这些IX都名存实亡。国内三大运营商基本都是采用直连链路模式而非交换中心模式,其他小型运营商则只能通过电信、联通购买IP Transit服务实现与全球互联网的互通。

跟海外情况类似,随着中国境内互联网公司的快速发展不断壮大,BAT们在网络结构上都已逐步采用自有AS和IP地址来部署业务,通过BGP模式与各大运营商互联(三大运营商收取高额BGP带宽费),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更加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。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以及民营宽带经营限制放开,将导致终端用户接入选择更多,互联网接入产业更加多元化。

相比通过三大运营商覆盖中小运营商用户,互联网公司更愿意通过IX与中小运营商直接交换数据,降低双方带宽成本、提升用户体验。

可以预见中国的互联网交换中心(IX)将迎来真正的春天。

发表评论

回顶部